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弹指一瞬,而对于中国和中华人民来说,却写就了一篇极为辉煌的历史篇章。从传统照明到LED照明再到智能照明,短短70年,照明行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这风云变化的70年,无数的奋斗者奋楫争先,玉汝于成,迎来今日辉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
今日,我们题一本中国照明行业70年的回忆录,以窥探那70年风雨里照明发展的沉沉浮浮......
张绍纲
1930年2月出生,辽宁沈阳人。1949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7年赴原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学位。
1961年毕业,获建筑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职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长期从事建筑采光、照明科研以及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曾任该所光学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以及总工程师等职位,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199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荣誉工作者、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优秀专家,并荣获国际照明委员会颁发的表彰证书。
张绍纲。在中国照明设计标准化的进程中,他是开创者之一,也是一个深深刻下的符号。
十年前,如果你是一位照明产品制造商或经销商,或许你还不太了解《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等相关照明设计标准;但如果你是从事专业的建筑设计、照明设计或电气设计等工作,那你就必须掌握并遵循这些国标了。
从1976年,我国第一部自主编制的《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两项标准文件的诞生,到现在各类建筑照明与采光标准的逐步完善与修订,照明与采光标准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型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的一把标尺。
这些标准也为我国规范照明工程应用、促进节能与环保事业发展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你知道,这些各个领域的照明规范或标准都是由哪些单位起草并制订?又是由哪些人一直在幕后孜孜不倦地组织、调研、实验、验证和制订的呢?
那我们就不能不重点提及原位于北京车公庄大街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该所第一任副所长张绍纲。
正是这么一群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一直在给中国的城市、建筑等照明采光设计和应用提供设计、评价和测量的尺码。而张绍纲也被业界尊为照明设计标准的开创者。
这是一个国家级建筑科研和工程质检中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原为建设部直属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2000年10月1日,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该院是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承担国家建筑工程、空调设备、电梯和化学建材的质量监督检验和测试任务。该院旗下的建筑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建筑声、光、热环境的研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旧址
20世纪70年代,建筑物理研究所参与了我国第一支高压钠灯的研制,并成功地在北京东长安街上点燃。
80年代,根据我国当时照明光源的发展水平,开展了“混光光源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在国内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以及生产车间积极推广应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
另外,还进行了采光与照明的现场测量方法、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建筑色彩体系和色卡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开展了室内外照明以及光源、灯具及其附件测试方法的研究,制订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国家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物理研究所建设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建筑工程质检中心检测室,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比如,对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照明方案的研究和确定;结合三峡水电站等实际工程开展坝区和主要建筑物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照明研究;参与北京市乃至全国许多城市的夜景照明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照明工程项目的检测重任就是由该所承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办公大楼
已成为中国首个近零能耗示范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1953年创建时,建筑物理研究所并不是同期创立的。当时,它还只是该院的一个直属研究室,张绍纲1961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分配到该院,并出任光学组组长,重点负责建筑采光照明的研究工作。
当时,新中国的照明标准基本上是效仿苏联的(标准代号为10656,名称为《人工照明标准暂行规定》,即1956年制订出版),而且还是在苏联照明标准的基础上“打了折扣”的,比如苏联定的标准是300勒克斯,中国可能就定100勒克斯,非常简单,也相对落后。
光学组的任务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中国自己的采光与照明标准,以及进行采光与照明方面科研课题的研究。
建筑物理研究室初期的条件很一般,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专业对口的科技人才的稀缺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规模,一切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更不用说当时仍以效仿前苏联为主的照明科学研究模式。
张绍纲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早期涉足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科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70年代,揭开编制照明国标大幕
1965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室正式升级为研究所。在该院工作了四年的张绍纲,经国家建设部的批准,正式担任该所副所长职位。
这时,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众多知名高等学府的120多位顶尖科研人才也加入物理所,实力和规模逐步壮大起来,并由此拉开了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研究、标准制订、工程检测等国家科研项目的大幕。
毫无疑问,尽管当时中国已经普遍应用了普通白炽灯和荧光灯,但是,建筑照明标准包括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还是一片空白。没有标准,就意味着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在照明采光方面没有可依据、可评估的尺码。好与坏、优与劣、节能与浪费,这些都无法去评估。
于是,由张绍纲领衔的物理所开始研究,并对国内一些工业建筑的照明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同时结合当时前苏联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参考文献,希望能制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照明设计标准。尽管在1969年至1972年间,因国内时局变化导致物理所的研究工作戛然停止,但是这种迫切的心愿还一直保留在张绍纲的心中。
年轻时的张绍刚
1972年,张绍纲等人回到已经蒙上一层厚厚灰尘的物理所,继续着他们的研究工作。
终于在1976年,在全国各大知名设计院、高等院校的参与下,我国首本自主编制的两套标准《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正式出炉——这是当时针对中国工业企业厂房采光和照明设计标准的规范文本。
两套标准的制订,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中国的建筑照明开始跨入标准化时代。因为,全国数千家如纺织、机械、钢铁、化工、轻工、航空等行业的国有工业工厂,必须按照这套标准完成照明系统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设计。在这四年多的编制过程中,张绍纲等人还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和调研项目,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为我国接下来的各项照明标准制订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依据和坚定的基础。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是物理所的专家们共同的座右铭。
一项标准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充分、大量的实测调研和对比认证基础上。他们的实验室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模型,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采光与照明试件、照明产品,这些随时都需要派上用场。而通宵达旦地工作,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
如果说70年代是步入照明应用标准化门槛初步阶段的话,80年代就是一个逐步规范与完善的阶段。
因为正好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起,我国的光源和灯具制造业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电光源研究和新产品也不断取得突破,光源产品品类增多,那么,照明标准的制订就显得更为重要。实际上,对照明设计和实际应用领域的照明实行标准化,完全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照明行业与企业朝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1984年,身为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张绍纲已经54岁了。
但是在80年代,却是他主持或主编各类照明标准的一个高峰期。在他的领导下,组织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和《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的第一次修订工作,以及《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新编工作。
他还亲自主持比如《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室内照明测量方法》、《视觉工效学原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室外照明测量方法》的编制工作,参与《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等等。
这些标准都为我国的室内照明环境和学校教室照明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而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安全、维护方便等目的。
照明设计标准开创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绍纲步入花甲之年。按理说,在中国,60多岁,属于退休后安享晚年的时光。但是,一生忙碌的张绍纲不仅没有闲下来,而且可以说比以前更忙碌了——继续主持或参与新标准的制订,同时对以前实施的标准进行修订。
这是他1995年退休后关于标准制订工作的一份明细记录——
张绍刚与专家同事在讨论
这是他1995年退休后关于标准制订工作的一份明细记录——
● 1995年,主持中国第一本《建筑照明术语标准》编制工作。他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收集和分析,收纳了330条照明术语,于1997年编制完成并实施。该标准第一次统一了建筑照明术语和定义,使专业术语也开始实现标准化,改变了以往建筑照明术语混淆与定义不准确的局面。
● 1995年,林若慈教授和他共同主持修订80年代制订的《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并增加了民用建筑部分。新标准改名为《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于1997年完成,2001年正式实施,如今依然是正在执行的国家标准。
● 1996年,他接受原国家经贸委下达的任务,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提供资金支持,亲自对商厦、宾馆和办公室的照明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三份研究报告,为我国制订照明节能标准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 1998年,参与国家“住宅光环境研究”课题,2000年完成,为我国制订住宅照明标准提供参考数据。
● 2000年,参与北京市《绿色照明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主要提供照明节能标准的数据。
● 2002年,开始与赵建平共同主持将原《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和《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合并修订成为《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工作。此项国家标准于2004年正式颁布并下发到国内各设计单位开始实施。
● 2002年—2004年,由原国家经贸委下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主持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照明节能标准》,该项内容已正式纳入《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之中,并于2004年12月正式实施。
● 2005年,该标准又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第一次新修订,照明术语增加到400多条,于008年正式实施。
● 2007—2008年,主持将原《室内照明测量方法》和《室外照明测量方法》两项标准合并成为《照明测量方法标准》。
● 2008年,参与完成于1980年制订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1984年制订的《视觉工效学原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的修订工作。
● 此外,他还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审查工作。
从这份明细记录清单中,我们不难发现,从1995年到2008年这10多年来,张绍纲主持或参与的标准制订或修订项目超过10项。而在30多年中,张绍纲主持和参与新编或修订的标准一共17项次。现在国家正在执行的有关采光与照明方面的标准,大部分都是由张绍纲及物理所所主持或参与制定的。
因此,用“照明设计标准开创者”来评价张绍纲,或许一点也不为过。而他在采光与照明标准制订方面的成就,这也正是中国建国60年来在采光与照明设计领域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反应。
还远不止这些。因为,张绍纲还在继续着照明设计标准的修订工作,尽管今年他已近80周岁(备注:2009年)高龄。
《教室采光与照明卫生标准》诞生记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就是他正在投入精力新修订的标准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状况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统计局2003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比例已上升为:小学61%,初中68%,高中90%。这比美国25%、瑞士9%的视力低下状况明显高出许多。
几位熟悉的专家前辈共同出席国际CIE大会。
而张绍纲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照明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他们曾经多次对国内众多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室照明不符合国家标准,照明产品也多数存在没有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和卫监部门的监测备案。在产品的安装上也存在不规范、质量低下等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张绍纲等人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于2008年修订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教室采光与照明的新要求。
他指出——
“如果教育部门能够严格按新的国家照明标准改造学校教室照明,就一定能够有效改善学生视力低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
更让他深感迫切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导致众多学校的倒塌。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在学校重建过程中,张绍纲就寄希望于所有的校舍都能按照教室采光与照明标准来合理地进行设计,为灾区的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这激发了他参与《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
2009年,赵建平与他目前正在共同编制《室外作业场所照明设计标准》。该标准是专门针对室外作业场所的照明环境,包括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石油化工、加油站、建筑工地、停车场等,预计很快完成并颁布实施。
从室内到室外,从工业建筑到民用建筑,从设计标准到基础标准,张绍纲几乎都主持和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照明设计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而到今天,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照明设计标准体系,而张绍纲也为之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本文节选自 宋定龙
《灯光艺术60年-中国照明工业发展历程》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